热议学校恢复“惩戒权” 学生又得挨板子吗?

2018-12-05 14:23:13
“戒尺”该不该还给老师?11月份,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就召开了一场关于惩戒制度的听证会,学校意欲出台制度治治熊孩子,尤其矛头指向学生带手机问题,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。

恢复学校惩戒权


老师们原来能惩戒

古人说“严师出高徒”。从旧时私塾的戒尺,到现代的罚站、留堂、罚抄写等措施,至今仍有不少人认同这类观点,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当的惩戒批评。但是,因为与体罚难界定,教师的惩戒权也一直非议不断,尤其是在教育部三令五申扩容“体罚”的范围之后,教师动辄就会被举报,重的开除教职,以至出现对学生不敢碰,不敢说,乃至不敢管的情形,导致师生关系扭曲。

身边有个这样的例子,一位学生在课堂调皮,老师训斥了他。结果孩子告状家长则说老师打人。家长难分青红皂白,就找了老师麻烦,还将其告到了教育局。同样的事在各地校园都不少见。尤其是现在的校园环境中,普遍会因手机使用引发冲突。

学生在学校用手机,老师当然能管。对这一点,无人有异议,大家的主要分歧是该怎么管?老师发现同学用手机若要没收,对方硬是不给就拿他没办法,既不能罚、也不能太严厉指责,常常只能通知家长让家庭自行管教。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、有方法、有足够觉悟处理好这一问题。

一些普遍存在的家长观点是:

家里有联系孩子的需要,带手机安全。

孩子手机放包里,老师乱搜侵犯隐私。

手机是自己花钱买的,学校没权利没收。

对于家长的想法,教师表示理解但不全认同。提出教育应发生在当下,做错了事当下处罚,才能形成“这件事不该做”的联动记忆,学生在校用手机如果当下不能管,要等到回家后再慢慢解决,就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。

惩戒也难管住手机控 还能怎么办?

不过学校在监管学生用手机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,例如早前争议颇大的手机销毁大会。突击检查收缴学生几十部手机后,公开砸烂或丢水桶销毁。看似形成了威慑作用,而在不少专家看来,暴力管控只会激发学生心理,以不合法的方式教育孩子懂规矩更是一种讽刺,那锤子不是砸向手机,而是扇到了教育者脸上。

此外,就算只是收手机,也可能出意外。今年6月山西太原,发生了一起“学生在校手机被没收后,当晚孩子在家选择跳楼离世......”。当然,多数人是不会简单地把“收手机”当作“跳”的原因,调查与监控也显示教师收手机时并无体罚等不当行为。不过当事老师还是受到舆论风浪的冲击,以至她事发后只能带着女儿躲在附近小县城旅馆避难。

从上述例子来看,即使教师有惩戒权,对待校园手机问题依然难办。面对困局,什么才是上上策?能让教师、家长、学生各方都信服呢?据了解在一二线城市,许多家庭和学校在大胆实验给学生专用学生手机。因为意识到了,学生与手机的根本问题,不在于用,而在于怎么用怎么管!用于学习和适当放松的合理需求应当支持引导,只有无节制使用或沉迷游戏当严肃禁止。

当前流行的专业学生手机

以手机来治校园手机问题,这就对技术和功能提出高要求。比如,要能细化管理,可用时段与不可用时段精准区分;要能远程监管一键操作,方便教师与家长监督指导;还要满足学生成长需要,拦截不良网址信息防范网络威胁。当传统堵、禁、罚不管用时,专业学生手机这类理念创新的方法化解使用不可控的问题,确实切入问题要害收到了积极的成效。学生正常使用受到了保障,因而乐于接受。教师也认同这一模式,比没收处罚更管用,有老师评价:“恢复了老师和学生的互相信任”。

小格雷学生手机

无论是惩戒权的讨论,学生手机管理,都源于同一个立场,即为了教育好下一代。其实对教育者来说,不做就不会错,他们本可以对学生用手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但自己教师的责任心绝不允许那样。所以对那些敢于创新管理法法,敢于担责任的学校和教师,我们都该送上掌声和支持。同时嘉许之余,值得引发深思的是,如此重任难道仅仅靠老师承担,家庭在给予孩子科技工具的思考,也该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使用合理。

小格雷学生手机